查看原文
其他

创艺互联6现场|书店与艺术的碰撞,开启奇妙之旅

FAC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
2024-10-14

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「创><艺互联」《也许这里曾来过》展览现场

当展览走进书店,当装置艺术与文学作品碰撞出火花,艺术消解了界限与隔阂,这是一个展览空间与艺术作品的跨界联动,「创><艺互联」系列展览六「也许这里曾来过」中,中国香港艺术家朱卓慧与设计师苏国坚用自己的作品,倾诉着对万事万物都将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散的感慨。在本次展览中,艺术家朱卓慧带来一组名为《聚散》的作品,类型包含了雕塑、绘画及影像;设计师苏国坚的《异游记》则利用3D打印模型结合VR的技术手段,打造出梦境般似曾相识的建筑艺术景观。两组作品都带来的是不一样的视觉体验,先一起听听艺术家们背后创作故事。


Q & A
>>术家朱卓慧Margaret x 设计师苏国坚Kin>>

Q1:分享保持创作活力和获取灵感的方法?
Margaret:我不时会带着好奇心,经常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,尤其关注「物与空间」、「聚散有时」、「时间」、「回忆」、「城市变迁」等主题。特别对于时间记载及造物形态的转变感兴趣;有时我会静心观看,有时会让观察物擦身而过,从而在回忆当中思索它们的出现所给我带来的感受;在得到一些直觉的灵感刺激后,再把它们在脑内沉淀,往后才化作不同的艺术主题。我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把描述对象以绘画的形式作为记录,之后才转化为立体创作。所以在我的衣袋中长备一本小画簿,这是我记录灵感的重要字典。

Kin:对我来说,创作活力和灵感都是来自好奇心。无论是对自然世界,还是人造的环境,对有形或无形的制度、概念,新的发明,旧的历史,由少至大我都充满好奇心,或者可以说是另一方面的贪心。


Q2:浅谈对主题思考或作品的创作历程,如何在作品中体现“人与城市”的关系?

Margaret:此次得知同场参展设计师是苏国坚先生,他对城市旧面貌及建筑有很深刻的情感,以及对城市面貌的变化而幻想成为有意思的新城市景观,我对此感到非常有趣和认同。在关于展览方向的探讨中,我和他都对于城市之间及眼前消失了/消失中的景物同样带有缅怀和珍惜的心, 因此我们很快就有一个共识就是以「消失的景物」作为今次展览的主轴。而自己一直在城市生活,眼见城市变迁之快速,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非常疏离,彼此的情感都像一瞬即逝,就算身边最重要和亲近的人和事, 在时间的流转下,仍然要面对分离的时刻。这种关系就是我今次作品的题材「聚散」的重点,情感上带有不少唏嘘的成分,一方面思考「聚」是缘分,另一方面又要接受「散」又是定律。
表达方式:我从大自然中思考同样会出现消逝的画面,就是天上的月影在夜里投射在水波上,月以光照耀水以波回应,在此刻交错而成的浮光,一呼一应间,聚散有时,流转不断,抽象交代了月和浪在水面交织的相遇,比喻人与人短暂的缘份。此次的雕塑系列,作品以圆形及波浪形等几何形为主,曲线形态抽象呈现出月影和水波相交时的韵律和起伏。
材质选择:我所使用的材质是纸皮,它是一种看来随手可得的物料。我用它们制作雕塑一反过往雕塑比较坚固和永恒的想法。其临时性及容易破损的材质,正好跟我今次「聚散」题材中那种短暂和临时性的感受相契合。
Kin:这件作品创作是由探索(VR headset)虚拟实境体验机直接作为艺术媒介的可能性。从媒介出发,由观者的第一角度感受如身临其景的体验,和以往的传统相片或录像创作完全不同。也从艺术家朱卓慧的过往作品中,了解到她对城市中正在消失的物件、感觉充满兴趣。这也是我在过往作品中所关心的,所以在此次作品创作所看到的外墙水管,水磨石,过往都有留意,铁花工艺更在之前的作品中使用过。
我在作品中提出的问题:“如果建筑元素是有意识的生命体,它们又会如何在城市中繁衍?” 和之后的文字,是明显受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影响。二十几年前已经是他的书迷,“The catalog“ 是我买的第一本他的书当时还是用Kai (启的粤语拼音)的笔名。书中都是有关潮物的短篇小说,好像故事中的物件才是主角,人物反而好像配角。于是我把建筑元素想象成生物,参考科普报告文本来写作。
其实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,大部分所做的决定,都受限于外在因素,物理条件,规范,人体尺度,经济,时间等,设计师本身的意愿可以放得很低。如果把这个推到极致,如果物料本身有意志,它会如何发展?

Q3:媒介变化或技术手段的创新对艺术创作的影响?

Margaret:在定下题材后才决定作品的制作方案,包括短片、绘画及雕塑等等的表述方法。我此次的创作主题是「聚散」,是描写月影水波的相遇,这个画面是不固定而且流动性强,我所面对的困难是如何在雕塑的固态造形中表现一种流动性的感觉? 实在是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尝试。后来在最先尝试制作的短片中得到了一些头绪,那就是在短片中模仿浮光的出现和消散之时,想象若把时间流动的过程连接起来,所见到的浮光应该是一个串连动作,它会是带有时间性和环状的轨迹。后来这个轨迹所产生的形状就成为雕塑的雏形,这个对于时间的描写,再加入拟人法对于眼前景物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的聚散及所产的感概,就成为此次的雕塑系列的基础。

Kin:大家都会留意到三个虚拟实景里面是没有人的、其实这是透过360相机的ghost town 功能,自动把100张相重叠后,除去移动的物件而成的。但这个功能只可能造成静止的画面,而且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成功的,例如很多人很多车的地方。所以最好是在清晨的时间去拍摄。

在创作上,要绘画电脑三维模型,就需要准确地丈量现场尺寸,这些拍摄及操作,限制了场地的选择。在尝试了两天在不同类型的地方操作过后,最终选择在桥上进行这些拍摄。而且选择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行人天桥是香港城市规划的特点。


Q4:此次作品/展览呈现于书店,对不同的跨界联动方式是否有思考与期待?

Margaret:这次得知在书店举行本次展览后,我曾思考这个带有生活文化气息的地方,人们在阅读时,是透过书本中的文字及插图去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幻想世界。因此作品也以文为本创作了一首简单的诗,希望能透过文字之中想象月影和水波的画面,期待观众在阅读作品和诗句的时候,能产生一些诗意的想象触发情感。

《聚散》

浪潮在海中消逝的呼唤

没有回音

映照一海的幽邃

徐徐地飘起

又忧忧地再下沉

什么也拦不住

月影的走向

只有它自己知道
同时,作品宗旨在于说明相遇的聚和散,展览此时此刻在书店展出,它的存在正好不断重复展现你与它的相遇,我相信观者与作品交流也就是缘分的瞬间吧。

Kin:当然是书,一开始便想由文学或文字创作入手。最初的想法,只是简单地把创作的这些场景以文学上出现过的地方命名,或反之亦然,先由名字开始创作场景。(例如西游记的火焰山),但一路创作下去越写越多,最终差不多写了一篇短篇小说,反而放弃了以地方名命名的想法。


Q5:分享在特殊时期下的参展经历,此次项目遇到困难与挑战的地方。

Margaret:困难是此次我们不能亲自回到内地做场地考察和作品装置,全部在展场的工作都有劳内地团队相助。而我的作品尺寸稍为大型,所以作品的分布及作品的尺寸都要先计划周详,以方便后勤人员在场地的工作。甚至,运送作品也要经过多方人员的安排及协调。幸好,我们的展览都顺利安装及展出,真的要感谢本港及内地一众幕后团队多方面的协助、准备和努力。

Kin:由于疫情关系,最遗憾是不能将虚拟实景体验机展出,观众未能以身历其境(immersive)的感觉观赏作品。以扫描QR code,用移动端浏览视频, 实在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。希望能在疫情比较舒缓的情况下,能通过使用一次性保护眼罩及消毒措施下再次展出。

Q6、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?或是分享近期计划?

Margaret: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展览开展前的一年,在我的创作题材还未有定案时,不断思考的几个方案,包括「消失的城市风景」(我对身处城市的情感)、「聚散」(人与人之间的感情) 、「时空轨迹」(物与空间的关系)。最初是以「消失的城市风景」为题,后来最终决定改以「聚散」为今次展览的题材,因为疫情影响,人与人之间被迫分隔,在这一两年来的处境真是我们面对非常巨大的考验。正在此时举办展览,所以决定以人为本透过作品阐述心情,这个改动算是这项艺术计划当中最深刻的事情。分享近期计划:纸本雕塑,我很享受一手一脚全程人手制作的过程,未来会以此风格继续创作。

Kin:在这件作品创作的一年多里,Facebook母公司改名Meta宇宙概念得到更多注意,但真正用虚拟实景的艺术作品却少之又少,我会继续这方面的创作。



>> 展 览 现 场 >>

苏国坚异游记水磨石A-typical Journey-Terrazzo
苏国坚《异游记—水管》A-typical Journey-Water Pipes
朱卓慧月映浪弯Moon Shadows on the Waves
  朱卓慧《月走崖海》Moon Passed the Cliff and the Sea


苏国坚《异游记—铁笼花》A-typical Journey-Wrought Iron Cages


距离将于3月31日结束,同样精彩的线上展厅及实时照片,不能来到现场的小伙伴们也可以线上观展! 

实时照片


线上展厅

 



关于 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「创><艺互联」

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「创><艺互联」,以艺术及设计为主题,于2021年期间,在四个城市—深圳、广州、佛山及东莞,展示十二位香港艺术家、设计师及一位深圳媒体艺术家的作品。期望通过一系列展览,让艺术家与设计师成为创作伙伴,借着理念、经验和表达手法上的交流对接,迸发出崭新的创作灵感,以创意与艺术带动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。此次系列展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,艺术推广办事处与香港设计师协会共同筹划,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协同策划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艺术推广办事处 Art Promotion Office
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艺术推广办事处,旨在提高大众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兴趣,让大家体验艺术的乐趣。办事处着力提供高品质及多元化的视觉艺术活动和服务。通过不同层面,办事处经常与不同艺术工作者及有心推广香港艺术发展的机构、团体及单位,结为策略性的合作伙伴,配合社会及大众的需要,把不同领域的视觉艺术形式向大众推介,从而连结社群与艺术,让艺术融入生活。

香港设计师协会 Hong Kong Designers Association
香港设计师协会是世界知名跨设计界别的专业团体,至今已近50年历史,乃香港设计中心创办成员、世界设计组织会员、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会员等,与世界各地设计界交流甚广,会内更设有享负盛名的「环球设计大奖、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、设计与科技孵化器计划、香港国际设计奖项赞助计划」等,当中参奖作品更是香港首屈一指,协会会员亦包括一众国际级设计大师、香港知名设计师等,共同向公众推广更优质设计,并致力培养有助创意产业的社会专才。



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



推 荐 阅 读

一起去和美术馆探双展

别样的城市风景,就在广州

日常物品在艺术家的眼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

奇妙的异想空间,让文化交流有新意

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